close

 

土耳其是歐洲還是亞洲?

土耳其地跨歐亞兩洲,位於地中海和黑海之間,有97%的土地位於亞洲。但土耳其人和政府都覺得自己是歐洲(人),雖然是伊斯蘭教國家,但是也繼承了歐洲的基督教文化。

在歐洲人的眼裡,土耳其在地理上屬於亞洲國家,文化上屬於伊斯蘭。也積極申請加入歐盟,但至今歐盟尚未同意。

對土耳其來說,能夠加入歐盟才是真正屬於是歐洲國家,這也是為什麼土耳其執著加入歐盟的原因。



伊斯坦堡

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也是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橫跨歐亞大陸,是世界上唯一橫跨兩大洲的城市。經濟和歷史中心位於歐洲一側,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於亞洲一側。

西元前660年左右,這座城市叫「拜占庭」,逐漸發展為歷史上最為重要的城市之一。西元330年重建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並在此後的近十六個世紀內先後成為羅馬帝國(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國(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國(1453年–1922年)的帝國首都。在羅馬和拜占庭帝國時代,它對基督教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之後,它成為了伊斯蘭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國哈里發的駐地。

伊斯坦堡是古絲綢之路的途經地,也是歐洲和中東的鐵路網絡之間、黑海和地中海海路的必經之地,使得伊斯坦堡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也哺育了兼收並蓄的人口和文化,雖然在1923年共和國成立之後這一狀況略不如前。在戰間期伊斯坦堡未能成為新首都,受到忽視,但此後其影響力逐步恢復。

很多人都以為土耳其的首都是伊斯坦堡,但其實不是,首都是哪裡呢?下集再告訴你~

 

托普卡匹皇宮

465年至1853年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蘇丹在城內的官邸及主要居所。

皇宮建築群位於是一個可以俯瞰金角灣及馬摩拉海的岬,皇宮內許多地方都可以清楚看到博斯普魯斯海峽,為近海的最高點。

帝王之門

1478年落成,在十九世紀又以大理石覆蓋其表面,巨大的石門突出了防禦角色,中間的拱門是高大呈圓頂的通道,頂部刻有金箔的奧斯曼文字,包含蘇丹的圖拉及古蘭經的經文。

帝王之門上的其中一個刻文寫有:

  『拜上帝的恩賜及認可,這吉祥的城堡得以聳立,它的牢固能帶來和平安寧,願主保佑帝國永恆,讓祂的子民能成為天上最明亮的星光。』  

 

通過帝王之門後就是第一庭院。

第一庭院又稱為禁衛軍之庭或閱兵院是皇宮的周邊地帶及花園,是眾多庭院當中最大的一個。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時將聖伊蓮娜教堂用作倉庫及軍械庫。

 

 

崇敬門,又稱中門,是第二庭院的入口,設有大炮的大門有兩座八角形的尖塔,崇敬門的建築結構與拜占庭的建築相似。

不論是帝國官員及外國使節都經由崇敬門入內。賓客使節都須在崇敬門下馬,只有蘇丹才可騎馬通過崇敬門。

出來的時候看到的馬兒

御膳房

正義之塔位於帝國議會與後宮之間,據說是宮內最高的建築物,讓它成為從博斯普魯斯海峽都可以看到的一個地標。

正義之塔象徵蘇丹反對不正義行為的決心,讓遠處每一個看到正義之塔的人都感受到蘇丹的存在,也是蘇丹觀賞風景的地方,以往正義之塔的窗戶是有格子的,以免外面的人看到蘇丹。在正義之塔上可以看到帝國議會的金框窗戶,加強了正義象徵的重要性。

覲見廳(內議事堂),又稱為覲見殿或請願廳,遮擋著第三庭院,具土耳其特色,由二十二支圓柱組成的柱廊環繞在外,支撐著有懸簷的大屋頂。內裡有一圓頂狀的房間,還有兩個相接、較細小的房間。

覲見廳歷史悠久,建於十五世紀,在蘇萊曼統治時加以裝潢。蘇丹會在這裡坐上有篷的御座上接見維奇爾、官員及外使,聽取意見。據當代的使節柯爾尼留·杜普里斯烏斯·德善普在1533年記錄:

  『蘇丹坐在稍高、鋪上金布、鑲有大量寶石的御座上,四周都有價值連城之軟墊。廳的牆壁上全都是馬賽克式的工藝作品,蔚藍與金光爭艷鬥麗。大殿內壁爐的外部為銀製,並包上黃金。大廳另一側的牆壁上卻有泉水湧出。』  

 

維奇爾會到覲見廳向蘇丹稟報,蘇丹會按照他們的表現賞懲。表現良好的維奇爾會獲賞賜禮物或升官,最壞的情況則是被蘇丹指派的聾啞宦官勒死,所以官員進入覲見廳述政時並不知道能否活著出來。

在接待外國使者時,覲見廳會舉行最繁複的儀式。使者在官員偕同下親吻蘇丹袍服下襬邊緣,在儀式舉行時,御座會加上華美的裝飾。

現時在覲見廳內的御座上有華蓋,是穆罕默德三世下令制製造的。御座上的瓷漆天花鑲上一些葉形珠寶,並有象徵權力的搏鬥巨龍和傳說中的鳥類西牟鳥。御座面料由多塊提花錦緞合成,並鑲有紅寶石、綠寶石及珍珠。

覲見廳的天花漆上青藍色,以金色的星辰點綴,牆身的磚塊都是藍、白或青色的,並且配有珍貴的地毯及枕頭,這可令到訪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不忘對蘇丹的權力感到敬畏。1723年,艾哈邁德三世修建覲見廳,1856年遭到大火破壞,及後重建至今日的面貌。

 

 

 

 

具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內廷圖書館,或音譯為恩德崙圖書館,又稱穆罕默德三世圖書館,在覲見大殿的正後方、第三庭院的中間。

 

 

葉里溫亭樓用於宗教靜修,埃里亭樓較為細小,有一個圓屋頂及三個後殿。其中一道牆上置有一道門及一個壁爐,以大理石構成,對著柱廊。

 

 

巴格達亭樓是為了紀念穆拉德四世的巴格達戰役而建。與葉里溫亭樓相當相似,是傳統宮廷建築的一個例子。

門戶的鑲嵌技術一流,右邊入口有一個壁爐。中間的房間有一個木炭爐,是法國路易十四的禮物。

 

阿亞索菲亞

舊稱聖索菲亞大教堂,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還將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義,1935年2月1日,這座見證了數個帝國興盛衰亡的建築以博物館的身份重新對世人開放。直到2020年7月2日,時任總統雷傑普·塔伊普·埃爾多安撤銷國父凱末爾在1934年簽署改為博物館的政令,恢復其宗教場所的角色。

第一代(四世紀)

君士坦丁堡牧首約翰一世與皇帝阿卡狄奧斯的妻子、皇后艾莉婭·歐多西亞發生衝突,因而在404年6月20日被流放,因此而起的連串暴亂使第一教堂毀於一旦,關於第一所教堂的一切在當今已徹底消失。

第二代(五世紀)

狄奧多西二世下令興建第二代教堂,於415年10月10日落成。532年1月,尼卡暴動引起的一場大火將第二代聖索菲亞大教堂燒成渣。

第二代教堂的數塊大理石殘骸倖存至今,這些石塊上的浮雕展示了十二羔羊、十二使徒等圖像。這些石塊原來是正門的一部分,現在展示在教堂的庭園內。這些石塊是在1935年在一次挖掘當中被發現,由於擔心損害現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建築,發掘工作沒有繼續。

 

第三代就是現在所看到的模樣

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總統及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圖爾克將聖索菲亞大教堂變為博物館,成為博物館之後的聖索菲亞教堂被改名為阿亞索菲亞博物館

2020年7月2日,在土耳其總統的政治運作下,土耳其最高行政法院宣布撤銷1934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部長會議的聖索菲亞改為博物館的政令。7月10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盟美國俄羅斯都反對的情況下,埃爾多安總統正式宣佈聖索菲亞恢復為清真寺,並於7月24日在聖索菲亞大教堂舉辦第一場大型伊斯蘭教首次祈禱。

 

西南大門馬賽克位於西南大門的鼓室,來自944年,鑲嵌畫上的聖母坐在沒有椅背的寶座上,雙腳安放在以珍貴小石修飾的台座上,兒童時代的耶穌在她的膝上,他的左手拿著卷軸,給予祝福。站在聖母左方的是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給聖母,在他身邊的文字提到:「聖人及偉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一世則站在聖母右方,把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模型呈給聖母。聖母頭項兩側的圓雕刻有花押字「MP」和「ΘY」,那是「Mētēr」及「Theou」的縮寫,意指「上帝的母親」。

 

據說大拇指擺進去轉一圈,如果感覺溼溼的,你全身病痛就會好!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其中一個因室內磚塊所用的顏色而被稱為藍色清真寺的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真的無法介紹太多!整修整個幾乎包到完,完全看不清楚他真實的樣貌了!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給予個讚為鼓勵喔😊

歡迎到粉絲專頁 跟著sunshine旅行去 和 IG 收尋 fo11owsunshine 跟我們互動喔!

如果喜歡我們的分享,記得按個讚,隨時追蹤最新旅遊資訊!

arrow
arrow

    SUNSHI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